武汉纤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客服组:
在线客服
QQ:
服务时间:
-
首页 > 最新资讯 > 动物模型系列之心脑血管类动物模型介绍

资讯详情

动物模型系列之心脑血管类动物模型介绍
浏览量 49
摘要:常见疾病医学科学研究-之心脑血管类动物模型介绍……

颅内损伤模型--sTBI
简介: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主要分为软组织损伤、颅骨损伤、颅内组织损伤三类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颅脑损伤可诱发炎症、脑水肿和氧化损伤等多种病理过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颅脑损伤被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特重型四类,其中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是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也是引起儿童和青壮年致死、致残最常见的一种创伤性疾病。
实验动物:SD大鼠,体质量(250±20)g,5-7周龄
造模方法:采用改良Feeney’s硬膜外自由落体打击。致伤时,用2%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45mg/kg)麻醉成功后,将动物俯卧位,头部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大鼠头顶部毛发,消毒后于矢状正中(沿中线纵向)切开头皮,剥离骨膜暴露左侧顶骨在人字缝前方2mm中线旁左侧2mm处用牙科钻钻1个小孔并扩大为直径5mm的骨窗保持硬脑膜完整将致伤垫(直径约4mm)置于硬膜外用40g击锤从30cm高处沿套管自由落体冲击于致伤垫,造成顶叶局部性脑挫裂伤骨窗用骨蜡封闭,缝合头皮。假手术组只开颅不打击致伤。造模6h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分)>2分,表明模型成功。
模型验证: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HE染色

心肌梗死模型
简介:心肌梗死(mvocardial intarction ,M)是世界范内心管疾病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当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阴寒时,流向心肌的血流被阻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缺氧而发生局部坏死导致的临床综合征,MI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症状,可表现为胸部压迫感等不适,这些不适会辐射到颈部、肩膀或手警等其他部位,同时还可能伴随着呼吸急促、出汗、恶心、吸吐、心脏跳动异常焦虑、疲劳以及其他症状。目前在降低心肌梗死早期死亡率方面取得成功,但是由于不适当的组织修复导致的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晚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临床问题。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是一个精细和复杂的生物过程。借助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有助于快速、有效地探索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防治措施。
实验动物:大鼠品系:SD(性别不限,6-8周龄,180-220g)、Wistar;小鼠品系:C57BL/6、BALB/C (6-8周,性别不限)。
造模方法:
①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心肌梗死模型。
1.称量大鼠体质量后用10%水合氯醛(4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同时连接心电图机,用肢体导联进行心电图监测。
2.气管切开后插入静脉输液套管针,连接小动物呼吸机,潮气量2~3ml/100g,呼吸比1:3,呼吸频率60次/分钟。
3.经左前胸第3、4肋间开胸,充分暴露心脏,剥除心包。采用结扎大鼠冠状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壁形成缺血区域。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5min后,解除结扎,恢复心脏血供再灌注120 min,构建心肌缺血再注模型。
②大鼠心梗模型——液氮冰冻法
1.称量大鼠体质量后用10%水合氯醛(4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同时连接心电图机,用肢体导联进行心电图监测。
2.气管切开后插入静脉输液套管针,连接小动物呼吸机,潮气量2~3ml/100g,呼吸比1:3,呼吸频率60次/分钟。
3.经左前胸第3、4肋间开胸,充分暴露心脏,剥除心包。
4.实验组用已浸入液氮内预冷5min的铜制金属棒(直径5mm,温度:-179℃)充分接触左室游离壁15s,同一部位反复冷冻4~5次,制成MI模型。
模型验证:结扎成功后肉眼见左心室前壁变青紫或苍白,搏动减弱。心电图检测:术后心电图呈示ST段抬高为心肌缺血后模成功标志。心脏超声检查LVEF评估大鼠心功能。体心肌组织TTC染色、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等。

参考文献:Zhou Wk,et al. Effect ofTLR4/MyD88/NF-kB axis in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n ventriculararhythmias induced by sympathetic hyperexcitation in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ratsJ1 .J Cel Mol Med, 2022, 26: 2959-2971(IF=4.486)
Zhou Lan, et al. Altered circadian rhythm of cardiac B3-adrenoceptor activity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ratrJ1. Basic Res Cardiol, 2011, 106: 37-50.7


蛛网膜下腔出血
简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神经科常见的重症,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故其是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热点。以下是构建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是目前较为认可的造模方式。
实验动物: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鼠龄10-12周,体质量250-340g
造模方法:
①颈内动脉穿刺法(PIC,n=26):大鼠仰卧位,颈部剃毛,沿颈部中线逐层剪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右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夹阻断颈外动脉,于血管夹近端剪开颈外动脉,插入3-0单股尼龙线进入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部开始,刺入18-20mm后感觉阻力存在,继续插入约3mm,刺破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分叉处停留穿刺线15s后撤出。
②枕大池2次注血法(ACM,n=16):大鼠头低位30后枕部正中切开并显露环枕筋膜枕大池穿刺抽出脑脊液约0.3m1.股动脉抽取自体未抗凝动脉血300ul以0.15ml/min速度注入枕大池。注射结束后,生物蛋白胶封闭穿刺孔,保持头低位20min,使血液均匀分布于基底池。首次注血后48h,再次注血0.2ml。
③交叉前池注血法(APC,n=18):大鼠俯卧位,额部正中开颅,牙科钻头颅骨钻孔采用立体定向仪(江湾I型)在前前7.5mm,倾斜矢状面30°进针,10mm左右达到颅底。股动脉抽取动脉血0.2m1自制带侧孔针头缓慢注射,注血时间2min,注射结束后骨蜡封闭颅骨骨孔。
参考文献: Prunell G F , Mathiesen T , Diemer N H ,et al.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ubarachnoid Blood Volume, Mortality Rate, Neuronal Death,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Perfusion Pressure in Three Different Rat Models[J].Neurosurgery, 2003, 52(1):165-176.DOI:10.1227/0006123-200301000-00022.


脑梗模型(脑卒中MCAO)-脑缺血再灌注
简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v occlusion,MC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类型,是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部分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形成间接代偿,但如果代偿不足,则可能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甚至脑卒中。该方法的优势是不需要开颅,减少了手术对脑的损伤,可以制备成短暂性缺血模型和永久缺血模型,即可以控制复灌的时间,造模成功的几率相对较高。
实验动物:大鼠品系:SD、Wistar;小品系:C57BL/6、BALB/C。6-8周龄,性别不限。
造模方法:大鼠于该模型先阻断颈外动脉(ECA)及其分支,从ECA插入尼龙线,经颈内动脉(CA)到大脑前动脉(ACA),机械性断大脑中动脉(MCA)发出处的血供90-120分钟来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模型验证:Lnga评分法;体脑部核磁共振MBI检测;离体TTC浇色等。
参考文献:Kuai Feng et al. Long non-coding RNA THRL inhibits miRNA24-3n to uprerulate neuroniin.1 to anaravete cereh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regulating the nuclear factor kB p65 sianaling.J1 .Aging, 2021, 13: 9071-9084.(IF=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