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深静脉血栓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下腔静脉结扎法
原理:
通过手术对实验动物下腔静脉进行结扎,造成局部血管损伤、低氧环境和炎症反应,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操作步骤:
麻醉与固定:
- 将实验动物(如SD或Wistar品系大鼠,周龄6-8周,性别不限)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手术暴露下腔静脉:
- 沿腹白线切开腹部皮肤,进入腹腔。
- 将小肠用湿纱布包裹保护后推置于动物右侧腹腔,显露下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
结扎下腔静脉:
- 于左肾静脉下方结扎下腔静脉。结扎方法可采用5-0缝合线直接结扎,或采用不完全结扎的方式,如用一根4-0缝合线与下腔静脉主干并排,再用5-0缝合线穿过下腔静脉并结扎,随后抽出并排的4-0缝合线,造成下腔静脉部分狭窄。
关闭腹腔:
- 缝合腹腔,消毒皮肤。
- 将术后动物放置电热毯上直至苏醒。
模型验证:
术后3天解剖血管观察血栓形成情况。该方法结扎后3小时约60%-80%的动物可形成血栓,6小时后血栓形成率可达100%。
优缺点:
- 优点:模型稳定,适用于研究溶栓药物和观察血栓的动态过程。
- 缺点: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且与人类深静脉血栓(DVT)疾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不完全一致。
二、下腔静脉狭窄法
原理:
通过外力加压或机械缩窄下腔静脉,导致血流减少,形成层状血栓。
操作步骤:
麻醉与固定:同下腔静脉结扎法。
手术暴露下腔静脉:同下腔静脉结扎法。
狭窄下腔静脉:
- 采用外科神经血管钳在15秒内钳夹肾静脉以下的下腔静脉2次,造成血管暂时狭窄。
- 另一种方法是结扎下腔静脉的侧分支,保持后侧分支开放,将一根细针头与下腔静脉用细缝线一并绑绕,再移除针头,造成血管大约90%的狭窄。
关闭腹腔:同下腔静脉结扎法。
模型验证:
术后观察血栓形成情况。该方法成栓原因为血管缩窄和内皮损伤,移除针管后血管部分再通,适用于研究深静脉血栓启动机制和动态分析溶栓药物机制。
优缺点:
- 优点:模型构建相对简单,且能模拟部分人类DVT的形成过程。
- 缺点:血栓形成的稳定性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狭窄程度、持续时间等。
三、电解法
原理:
利用直流电作用于下腔静脉,刺激内皮细胞产生反应,形成血栓锚,进而促进血栓形成。
操作步骤:
麻醉与固定:同下腔静脉结扎法。
手术暴露下腔静脉:同下腔静脉结扎法。
电解下腔静脉:
- 结扎下腔静脉周围部分属支。
- 分别用两个针头连接到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一个针头插入皮下组织作为阴极,另一个针头插入下腔静脉作为阳极。
- 施加一定强度的直流电(如250μA)持续一定时间(如15分钟),引起内皮细胞产生反应形成血栓锚。
关闭腹腔:同下腔静脉结扎法。
模型验证:
术后观察血栓形成情况。造模2天后可视为急性DVT,14天后可视为慢性DVT。
优缺点:
- 优点:建模过程中血管温度稳定,血流影响小,对局部组织刺激较小,适合研究血栓形成位置局部的细胞因子等变化。
- 缺点:需要特殊的电解设备和技术支持,且模型构建成本较高。
四、促凝物质干预法
原理:
通过局部注射促凝物质(如凝血酶、组织因子等),增加局部血液中促凝因子浓度,促进血栓形成。
操作步骤:
麻醉与固定:同下腔静脉结扎法。
局部注射促凝物质:
-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下肢静脉),消毒后局部注射促凝物质。
- 注射量和注射速度需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精确控制。
观察血栓形成:
- 注射后定期观察注射部位及周围血管的血栓形成情况。
- 可采用彩色超声等影像学手段进行实时监测。
模型验证:
通过影像学手段或解剖观察确认血栓形成。
优缺点:
- 优点:模型构建简单快捷,且能模拟某些临床情况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肿瘤等)的自发性深静脉血栓。
- 缺点:血栓形成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促凝物质的种类、剂量、注射部位等。
五、创伤模拟法
原理:
通过物理创伤(如血管夹钳夹、刮匙刮伤等)造成静脉内壁损伤,进而促进血栓形成。
操作步骤:
麻醉与固定:同下腔静脉结扎法。
创伤模拟:
- 选择合适的静脉(如下肢静脉),采用血管夹钳夹、刮匙刮伤等方法造成静脉内壁损伤。
- 损伤程度和范围需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精确控制。
观察血栓形成:
- 创伤后定期观察损伤部位及周围血管的血栓形成情况。
- 可采用彩色超声等影像学手段进行实时监测。
模型验证:
通过影像学手段或解剖观察确认血栓形成。
优缺点:
- 优点:能模拟手术和创伤造成的深静脉血栓,常用于研究深静脉血栓和炎症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
- 缺点:创伤程度和范围的精确控制较为困难,且可能对实验动物造成较大的生理干扰。
注意事项
- 实验动物选择:应选用健康、年龄和体重适宜的实验动物,并确保其遗传背景清晰。
- 麻醉与固定:麻醉深度应适中,固定应牢固可靠,避免手术过程中动物移动影响操作。
- 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影响实验结果。
- 术后护理:术后应对实验动物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确保其健康恢复。
- 模型验证:应采用多种手段对模型进行验证,确保血栓形成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总结来看,下腔深静脉血栓模型的构建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根据实验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