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肌肉萎缩模型,通常需要先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再观察并评估脑卒中后肌肉萎缩的情况。以下是详细的构建方法:
一、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构建
实验动物选择与饲养
-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一般控制在250~300克,以确保实验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 在实验前进行一周的适应性饲养,确保大鼠对环境熟悉,减少应激反应。
手术操作
- 麻醉:通过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如10%水合氯醛,300~350 mg/kg)对大鼠进行麻醉。
- 暴露血管:大鼠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正中做切口,钝性分离并暴露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和颈内动脉(ICA)。
- 插入线栓:结扎ECA,从ECA残端插入线栓(如头端过蜡处理的尼龙线),经ICA进线约18~22mm,直至感到轻微阻力,此时线栓已到达大脑中动脉(MCA)起始处,形成MCA栓塞模型。
- 缺血与再灌注:确认线栓位置无误后,结扎ECA近心端,缝合皮肤。此时大鼠进入缺血状态,持续60~120分钟。缺血结束后,迅速拉出线栓,恢复血流灌注。
术后护理
- 术后大鼠单笼饲养,保持环境温度适宜,避免剧烈震动和噪音干扰。
- 使用白炽灯照射维持肛温在36~37℃,直至大鼠苏醒并恢复活动。
- 提供充足的饮水和泡发后的鼠粮,以促进恢复。
二、肌肉萎缩的评估
观察与记录
- 在脑卒中模型构建成功后,定期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体重、肌肉力量、活动度等指标。
- 特别注意观察后肢肌肉的变化,因为脑卒中后肌肉萎缩通常在后肢表现得更为明显。
肌肉组织病理学检查
- 在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并取后肢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 通过HE染色等方法,观察肌纤维的形态、排列和大小,评估肌肉萎缩的程度。
肌肉质量评估
- 可以通过称量肌肉组织的重量,与正常大鼠的肌肉重量进行比较,以量化肌肉萎缩的程度。
三、模型验证与评估
神经功能评分
- 使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或其他评分标准,对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 神经功能评分可以反映脑卒中的严重程度,间接评估肌肉萎缩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
行为学检测
- 进行前肢抓握力量测试、平衡木行走测试等行为学检测,评估大鼠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 这些行为学检测可以直观地反映肌肉萎缩对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四、注意事项
实验条件控制
- 确保手术操作的无菌性,避免术后感染。
- 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个体差异处理
- 大鼠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每只大鼠的状态,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伦理审查
- 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应提交实验方案进行伦理审查,确保实验过程符合动物伦理规范。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成功构建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肌肉萎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脑卒中后肌肉萎缩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