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产品与服务
纤维环穿刺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

纤维环穿刺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主要用于研究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以下是该模型的构建方法:

一、实验动物选择

  • 动物种类:常用大鼠或兔作为实验动物。大鼠因其饲养方便、价格便宜、繁殖迅速,且椎间盘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是较为常用的选择。
  • 动物年龄与体重:一般选用成年大鼠(如12周龄以上),体重相近以保证实验的一致性。

二、术前准备

  1. 麻醉
    •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如异氟醚)和腹腔注射麻醉(如1%戊巴比妥钠)。
    • 麻醉剂量需根据动物体重调整,确保麻醉效果。
  2. 手术器械与材料
    • 准备一次性穿刺针(如21G),穿刺针深度固定装置,一次性消毒用品(如换药盘、纱布、络合碘、棉签),无菌手术巾等。
    • 手术刀片、手术刀柄、眼科手术剪、眼科手术镊、手术缝线、持针器等手术器械。
  3. 手术环境
    • 手术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保持手术台和手术器械的清洁。

三、手术步骤

  1. 体位固定
    • 将大鼠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动物解剖台上,以大鼠双侧髂棘为体表骨性定位标志。
  2. 消毒与铺巾
    • 对手术区域进行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
  3. 切口与暴露
    •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切口位置(如腹正中线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暴露目标椎间盘。
    • 在大鼠上,一般选择腰椎间盘(如L4-5、L5-6)进行穿刺。
  4. 纤维环穿刺
    • 使用穿刺针平行于上下终板间纤维环矢状面正中处垂直刺入椎间盘。
    • 刺入深度需根据椎间盘大小调整,一般刺入至髓核中心附近(如约3mm)。
    • 穿刺后将针头旋转一周,保持30秒后拔针,以造成纤维环损伤。
  5. 缝合与护理
    • 冲洗手术区域,彻底止血,逐层缝合切口。
    • 术后给予大鼠保暖和抗感染措施,如使用电热取暖器和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钠)。

四、术后观察与评估

  1. 一般观察
    • 定期观察大鼠的精神状态、食欲、体重等指标。
    • 注意手术部位有无红肿、渗出等感染迹象。
  2. 影像学检查
    • 使用医用X射线机或C臂X光机进行X线检查,观察椎间隙高度变化。
    • 使用小动物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MRI检查,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
  3.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在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目标椎间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 通过HE染色、番红O染色等方法观察椎间盘的组织结构变化。

五、注意事项

  1. 穿刺针的选择
    • 穿刺针的大小和形状需根据实验需求选择,以确保穿刺效果。
    • 针头直径与椎间盘高度之比超过一定比例(如40%)可诱发明显的椎间盘退变。
  2. 穿刺深度的控制
    • 穿刺深度需精确控制,避免损伤脊髓和神经根。
    • 可使用X线设备提前预估穿刺深度,并用固定装置固定穿刺针。
  3. 术后护理
    • 术后应密切观察大鼠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 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促进大鼠的康复。
  4. 伦理审查
    • 在进行实验前,应提交实验方案进行伦理审查,确保实验过程符合动物伦理规范。

六、模型特点与应用

  • 模型特点:该模型通过纤维环穿刺直接造成椎间盘损伤,模拟了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该模型构建周期短、操作简易、重复性好。
  • 模型应用:该模型可用于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及治疗方法。例如,可用于评估不同药物或治疗方法对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成功构建纤维环穿刺诱导的椎间盘退变模型,为椎间盘退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实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