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开放性破坏法构建胫骨骨折模型的步骤如下:
一、实验准备
实验动物选择:
- 选用SPF级SD大鼠,雄性,周龄68周,体重200250克。
术前准备:
- 术前8小时禁食,自由饮水。
- 称重并记录大鼠体重。
- 使用麻醉剂将大鼠麻醉后,剃除左下肢毛发,仰卧固定于泡沫板上,并进行消毒处理。
二、模型构建
手术切口:
- 在大鼠左下肢胫骨前外侧做纵行切口,长度约0.5~2厘米,具体长度根据实验需要调整。
- 逐层切开皮肤及肌肉,充分暴露胫骨骨干。
骨折造模:
- 在胫骨中下1/3交界处,使用手术刀片剔除约3毫米宽的骨膜,显露骨膜下骨质。
- 使用小电钻或手术刀片横行截断胫骨,造成骨折。
骨折固定:
- 选取直径0.8毫米的克氏针,穿过膝关节,直视下钻入骨折远折端。
- 将骨折端予以复位,确保克氏针尾部紧贴膝关节上端,以固定骨折部位。
术后处理:
- 逐层缝合肌肉及皮肤,不进行外固定。
- 术后每天腹腔注射青霉素20单位,连续3天,以预防感染。
- 允许大鼠正常饮水和饮食,确保其舒适。
三、模型验证与观察
X线片检查:
- 分别于手术后第1、2、3、4、5周,麻醉后拍摄右下肢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大体观察:
- 解剖取骨折处,肉眼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组织学检查:
- 将骨痂组织放入体积分数4%的多聚甲醛中固定24小时。
- 脱钙4~6周后,进行包埋和切片。
- 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如ALP、BMP、PDGF、VEGF、Runx2等),从细胞和组织层面分析骨折愈合过程。
四、注意事项
手术操作:
- 在手术过程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的组织、神经和血管。
- 确保骨折部位的一致性,以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
术后护理:
- 术后应密切观察大鼠的生命体征,确保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 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舒适的环境,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模型评价:
- 通过X线片、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等方法,综合评价骨折模型的构建效果和愈合情况。
使用开放性破坏法构建胫骨骨折模型具有操作相对简单、骨折部位一致、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等优点,适用于研究骨折愈合的机制、分子及条件影响等方面。然而,由于骨折部位的开放性,术后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需要加强术后护理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