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产品与服务
脑外伤模型

脑外伤模型的构建方法多种多样,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实验目的、动物种类、模型稳定性等因素。以下是一种常用的脑外伤模型构建方法——自由落体打击法,以大鼠为例进行说明:

一、实验准备

  1. 实验动物

    • 选用健康、成年的SD大鼠,雄性,体重一般在250-300克之间。
    • 实验前适应性饲养一周,保持饲养环境安静、整洁,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
  2. 实验器材

    • 脑立体定位仪:用于精确固定大鼠头部。
    • 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包括固定架、带孔的光滑不锈钢导管、下落砝码、T型撞杆等。
    • 手术器械:如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眼科镊、持针器、缝合针、缝合线等。
    • 其他辅助工具:如电动剃毛器、手术显微镜、无菌棉球、棉签、碘伏消毒液、生理盐水等。
  3. 实验试剂

    • 麻醉剂:如10%水合氯醛,用于麻醉大鼠。
    • 抗生素:如青霉素,用于术后预防感染。

二、手术步骤

  1. 麻醉与固定

    • 按照大鼠体重计算麻醉剂剂量,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麻醉大鼠。
    • 待大鼠麻醉后,将其头部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调整位置使头部处于水平状态。
  2. 暴露颅骨

    • 使用电动剃毛器剃去大鼠头顶部的毛发,用碘伏消毒液擦拭手术区域。
    • 沿头部正中线切开头皮,长约3-4厘米,钝性分离软组织及骨外膜,暴露颅骨。
  3. 定位与钻孔

    • 参照大鼠脑立体定向图谱,确定打击位点坐标。常用位点为人字缝前方2毫米,颅骨中线旁2毫米处。
    • 使用颅骨钻在打击位点上方钻孔,直径约为5毫米,保持硬脑膜完整。
  4. 自由落体打击

    • 将T型撞杆置于硬脑膜外,向上调节一定高度,确保下落砝码撞击时能够产生足够的冲击力。
    • 将下落砝码(常用重量为40克)从一定高度(如20厘米)自由落下,撞击T型撞杆,进而打击硬脑膜,造成脑外伤。
    • 打击后,立即移除打击装置,避免二次损伤。
  5. 缝合与消毒

    • 逐层缝合头皮伤口,用无菌棉球擦拭伤口周围血迹,用碘伏消毒伤口。
    • 将大鼠放回饲养笼中,保持饲养环境温暖、安静,促进大鼠苏醒。

三、术后护理与观察

  1. 术后护理

    • 术后连续腹腔注射抗生素3-5天,以防止感染。
    • 定期检查伤口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2. 行为学观察

    • 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如1-2周),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脑外伤模型大鼠通常会出现侧肢活动受限、四肢不协调、行走不稳等症状。
    • 可以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如mNSS评分)来量化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四、模型验证

  1. 病理学验证

    • 通过解剖大鼠脑部,观察损伤部位的病理变化,如脑挫伤、出血、水肿等。
    • 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检测损伤部位神经元、胶质细胞等的变化。
  2. 生化指标检测

    • 可以检测大鼠血液中的炎性因子、脑水肿相关指标等,以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病理生理变化。

五、注意事项

  1. 手术操作

    • 手术过程中应轻柔操作,避免对大鼠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 仔细定位打击位点,确保打击准确。
  2. 药物配制与使用

    • 麻醉剂应新鲜配制,按照剂量准确使用。
    • 抗生素应按照医嘱使用,避免滥用。
  3. 动物福利

    • 在实验过程中应关注大鼠的福利状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 实验结束后,应按照动物伦理要求妥善处理大鼠。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成功构建自由落体打击法诱导的大鼠脑外伤模型。该模型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好、重复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脑外伤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