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产品与服务
海人酸诱导颞叶癫痫模型

海人酸(Kainic Acid, KA)诱导颞叶癫痫模型的构建方法通常涉及向实验动物(如大鼠或小鼠)的海马体或其他特定脑区注射海人酸溶液,以模拟颞叶癫痫的病理过程。以下是构建该模型的详细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实验准备

  1. 实验动物

    • 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或C57BL/6小鼠,体重和年龄根据实验需求确定。雄性动物可以减少因性别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材料

    • 海人酸溶液:常用浓度为10mg/ml或根据实验需求调整,用生理盐水或PBS缓冲液配制。
    • 麻醉剂:如异戊巴比妥钠(2%)、10%水合氯醛或1%戊巴比妥钠,用于动物的麻醉。
    • 手术器械:立体定位仪、微量注射器、牙科钻(如需颅骨钻孔)、手术剪、止血钳、眼科镊、消毒棉球、碘伏消毒液、无菌纱布等。
    • 脑电监测设备(可选):用于记录动物的脑电图(EEG),评估癫痫样放电情况。

二、实验步骤

  1. 动物麻醉与固定

    • 按照动物体重计算麻醉剂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动物。
    • 待动物麻醉后,将其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确保头部固定稳定。
  2. 手术暴露注射位点

    • 剪去动物头顶的毛发,用碘伏消毒液对手术区域进行常规消毒。
    • 沿头顶正中线切开头皮,剥离头顶筋膜,暴露颅骨。如需注射到特定脑区(如海马体),可能需要使用牙科钻在颅骨上钻一小孔。
  3. 立体定向注射海人酸

    • 根据动物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注射位点在海马体或其他特定脑区。
    • 使用微量注射器吸取海人酸溶液,缓慢注射到目标脑区。注射速度通常为0.10.2μl/min,注射量根据实验设计而定,一般为0.21μl。
    • 注射完毕后,留针5~10分钟,然后缓慢退针,防止液体溢出。
  4. 术后护理与观察

    • 术后将动物放置于温暖、安静的环境中,常规饲养。
    • 密切观察动物的生命体征和行为变化,特别是癫痫发作情况。癫痫发作通常在海人酸注射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三、模型验证与评价

  1. 行为学观察

    • 记录动物的癫痫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发作级别等参数。发作级别可根据Racine分级标准进行评估,从面部肌肉的轻微抽搐到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分为不同级别。
    • 观察动物在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变化,如活动减少、焦虑、记忆障碍等。
  2. 脑电图监测

    • 如条件允许,可在动物头皮上安装电极,记录脑电图。观察脑电图中是否出现癫痫样放电波形,如棘波、尖波、棘慢波等。
  3. 病理学检查

    • 在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 观察脑组织内神经元的损伤情况,如神经元变性、死亡、胶质细胞增生等。特别是海马体等特定脑区的病理学变化,对于验证模型的成功性至关重要。

四、注意事项

  1. 手术操作

    • 手术过程中应轻柔操作,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 颅骨钻孔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损伤硬脑膜和脑组织。
  2. 海人酸溶液配制

    • 海人酸溶液应新鲜配制,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溶液变质。
    • 使用前应检查溶液的pH值和渗透压,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
  3. 术后护理

    • 术后应密切观察动物的生命体征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 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4. 动物福利

    • 应密切关注动物的健康状况,对于出现严重异常或无法忍受痛苦的动物,应及时给予人道处理。
    • 实验结束后,应按照动物伦理要求妥善处理实验动物。

五、实验意义

海人酸诱导颞叶癫痫模型的构建为研究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评估药物疗效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颞叶癫痫的病理过程,包括神经元的损伤、胶质细胞增生、癫痫发作等行为学和病理学变化。通过该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