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颈动脉球囊扩张再狭窄模型是医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动物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模拟人类颈动脉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的病理过程,以便研究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评估新药疗效。以下是使用球囊损伤法构建颈动脉球囊扩张再狭窄模型的具体方法:
一、实验动物选择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或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动物应处于适当的年龄(如7-10周龄)和体重范围(如300-400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二、实验前准备
器械与试剂准备
- 主要器械:体视显微镜、球囊导管(如2F或1.5mm球囊导管)、加压器、眼科剪、眼科镊、动脉夹、缝合针线、撑开器等。
- 试剂与药品:10%水合氯醛(用于麻醉)、生理盐水(用于球囊扩张)、庆大霉素或青霉素(用于术后预防感染)、低分子肝素(用于术后抗凝)。
球囊导管准备
- 选用合适的球囊导管,确保其尖端软头剪成一小斜面,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 将球囊导管与压力泵连接,维持球囊内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如2ATM),备用。
三、实验步骤
麻醉与消毒
- 按照大鼠体重计算10%水合氯醛的注射量,进行腹腔注射麻醉。
- 待大鼠麻醉后,将其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备皮并进行消毒。
手术操作
- 在颈部正中偏左位置切开皮肤,切口长度约2-3厘米。
- 使用眼科剪和眼科镊钝性分离皮下组织与肌肉,暴露颈总动脉及其分支。
- 小心分离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避免损伤。
- 使用动脉夹夹闭颈总动脉的近心端,暂时阻断血流。
球囊损伤
- 在颈总动脉远端剪开一小口,将球囊导管插入开口处。
- 缓慢注入生理盐水使球囊膨胀,扩张颈总动脉。
- 将球囊导管回拉至主动脉与颈动脉交叉处,然后抽出生理盐水使球囊缩小。
- 重新插入球囊导管,重复上述膨胀和回拉操作3次,以确保血管内膜受到充分损伤。
- 拔出球囊导管后,结扎颈总动脉远心端和颈外动脉,恢复颈总动脉近心端的血流。
伤口缝合与护理
- 仔细检查伤口,确认无出血后,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 术后给予庆大霉素或青霉素腹腔注射以预防感染,并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以抗凝。
四、术后观察与评估
术后观察
- 密切观察大鼠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恢复情况,定期更换敷料并检查伤口是否有感染迹象。
模型评估
- 可以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如2周)处死大鼠,取颈动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观察血管内膜的增生情况和再狭窄程度。
- 可以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方法定期监测颈动脉的血流情况和管腔狭窄程度。
五、注意事项
手术操作
- 手术过程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等重要结构。
- 球囊扩张时应控制压力和时间,避免对血管造成过度损伤。
术后护理
- 术后应给予适当的抗感染和抗凝治疗,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应密切关注大鼠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实验伦理
-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动物实验伦理原则,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成功构建颈动脉球囊扩张再狭窄模型,为研究颈动脉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的病理机制、治疗方法及评估新药疗效提供可靠的实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