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产品与服务
电刺激法诱导房颤模型

电刺激法诱导房颤模型是研究房颤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一种常用方法。以下是关于电刺激法诱导房颤模型构建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实验原理

电刺激法诱导房颤模型基于心房快速起搏可引起心肌电重构、结构重构而导致房颤的原理。通过高频电刺激心房,模拟房颤发生时的电生理改变,从而构建房颤动物模型。

二、实验动物选择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犬、兔、大鼠等。这些动物具有不同的心率范围和心脏结构特点,可以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动物。例如,犬的心率约为90~160次/分,心脏较大,是快速起搏模型中最常用的动物。

三、实验方法

  1. 麻醉与固定

    • 对实验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确保动物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状态。
    • 将动物固定于手术台上,便于进行后续操作。
  2. 电极置入

    • 根据实验设计,选择适当的电极置入方式。常用的电极置入方式包括经颈静脉置入心内膜电极、经开胸置入心外膜电极等。
    • 将电极准确置于心房或相关神经部位,如左心房、右心房、肺静脉、迷走神经干等。
  3. 电刺激参数设置

    • 根据实验动物种类和心脏特点,设置合适的电刺激参数,包括刺激电压、刺激频率、刺激持续时间等。
    • 刺激频率通常为高频刺激,如400~1200次/分,具体频率根据实验需求确定。
  4. 电刺激实施

    • 按照设定的参数进行电刺激,观察动物的心电图变化。
    • 记录房颤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诱发率等指标。
  5. 模型验证

    • 通过心电图监测,确认房颤的发生。房颤发生时,心电图上通常会出现典型的f波和消失的p波。
    • 必要时,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成功构建。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麻醉与固定

    • 确保麻醉深度适中,避免动物在手术过程中苏醒或麻醉过深导致死亡。
    • 固定动物时要避免对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电极置入

    • 电极置入时要准确、稳定,避免电极脱落或移位导致实验失败。
    • 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3. 电刺激参数设置

    • 刺激参数应根据实验动物种类和心脏特点进行个体化设置。
    • 避免过高的刺激电压和频率对动物造成不可逆的心脏损伤。
  4. 电刺激实施

    • 在电刺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动物的生命体征变化。
    •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电刺激并进行相应处理。

五、模型应用

电刺激法诱导的房颤模型广泛应用于房颤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新药疗效评估等研究。通过该模型,可以深入探索房颤的电生理改变和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六、实例说明

以犬为例,构建房颤模型的常用方法如下:

  • 麻醉与固定:使用戊巴比妥钠对犬进行全身麻醉,并将其固定于手术台上。
  • 电极置入:经颈静脉置入心内膜电极,将电极分别置于右心室尖端和右心耳。
  • 电刺激参数设置:设置刺激频率为80次/分(右心室尖端)和400次/分(右心耳),刺激电压为2倍阈值。
  • 电刺激实施:按照设定的参数进行电刺激,大约1周后即可成功诱导房颤。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成功构建出电刺激法诱导的房颤模型,为房颤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