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产品与服务
线栓法构建型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线栓法构建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以下是线栓法构建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详细步骤:

一、实验准备

  1. 实验动物

    • 选用健康、成年的雄性SD大鼠,体重一般在250-300克之间。雌性大鼠也可用于实验,但雄性大鼠的血管解剖结构更为清晰,手术成功率较高。
    • 实验前,大鼠应在标准饲养条件下适应性饲养一周,以确保其生理状态稳定。
  2. 实验器材与试剂

    • 手术器械: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眼科镊、持针器、缝合针、缝合线、显微剪、显微镊等。
    • 麻醉剂:常用戊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剂量需根据大鼠体重计算。
    • 线栓:选用合适规格的尼龙线或单丝渔线,线栓头端需经过圆滑处理,如加热成球形或涂抹硅胶,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线栓长度和直径需根据大鼠体重和血管大小选择。
    • 其他辅助材料:加热垫、碘伏消毒液、生理盐水、无菌棉球、缝合线等。

二、手术步骤

  1. 麻醉与固定

    • 按照大鼠体重计算麻醉剂剂量,通过腹腔注射进行麻醉。
    • 待大鼠麻醉后,将其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四肢用医用胶带固定,保持颈部伸展。
  2. 备皮与消毒

    • 使用电动剃毛器剃去大鼠颈部毛发,用碘伏消毒液擦拭手术区域。
  3. 切开皮肤与分离血管

    • 在颈部正中线做一纵行切口,长约2厘米。
    • 使用眼科剪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并分离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和颈内动脉(ICA)。分离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迷走神经,避免过度牵拉。
  4. 结扎血管

    • 使用止血钳夹闭颈总动脉近心端,用缝合线结扎颈外动脉远心端。
    •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下方,用缝合线打一活结,以便后续固定线栓。
  5. 插入线栓

    •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上方,用眼科剪剪一小口,将准备好的线栓从切口处插入颈总动脉。
    • 沿着颈内动脉的方向,缓慢推进线栓,直至感到轻微阻力。此时,线栓头端应已到达大脑中动脉的起始部,阻塞了大脑中动脉的血流。
    • 将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活结系紧,固定线栓。
  6. 缝合切口

    • 使用缝合线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用碘伏消毒液擦拭伤口周围。
  7. 再灌注(可选)

    • 如果需要构建缺血再灌注模型,可在缺血一定时间后(如1小时、2小时等),轻轻拔出线栓,恢复大脑中动脉的血流。

三、术后护理

  1. 保温与苏醒

    • 术后将大鼠放置于加热垫上,保持体温恒定在37℃左右,直至其苏醒。
  2. 密切观察

    • 术后应密切观察大鼠的生命体征和行为变化,如呼吸、心率、体温、精神状态等。
  3. 预防感染

    • 术后可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如腹腔注射青霉素等。

四、模型验证与评价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如24小时、48小时等),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如Longa评分法)对大鼠进行评分,以评估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2. TTC染色

    • 在术后适当时间点,处死大鼠并取脑组织进行TTC染色。TTC染色可显示脑梗死区域,通过计算梗死体积占比,评估模型的成功率。
  3. 其他指标检测

    • 根据实验需要,还可以检测大鼠的脑血流量、脑水肿程度、炎症反应等生理指标,以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成功建立。

五、注意事项

  1. 无菌操作

    •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导致实验失败。
  2. 手术技巧

    • 手术过程中应轻柔操作,避免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线栓的插入深度和角度需准确掌握,以确保阻塞大脑中动脉的血流。
  3. 动物福利

    • 应关注大鼠的福利状况,尽量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实验结束后,应按照动物伦理要求妥善处理大鼠。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成功构建线栓法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该模型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