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产品与服务
重物自由落体法构建脑外伤模型

重物自由落体法构建脑外伤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模拟重物撞击头部导致的脑损伤,用于研究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治疗方法和康复策略。以下是重物自由落体法构建脑外伤模型的详细构建方法:

一、实验准备

  1. 实验动物

    • 选用健康、成年的实验动物,如SD大鼠或小鼠,体重和性别根据实验需求选择。
    • 实验前,动物应在标准饲养条件下适应性饲养一段时间,以确保其生理状态稳定。
  2. 实验器材

    • 自由落体打击装置:由撞杆、下落击锤、外周导管(或套管)、固定架等组成。撞杆头端应光滑,直径和高度根据动物颅骨厚度和实验需求确定。外周导管用于引导击锤下落,高度和直径需足够大,以防止击锤下落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 麻醉设备:如气体麻醉机或注射麻醉针,用于麻醉实验动物。
    • 手术器械: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眼科镊、持针器、缝合针、缝合线等。
    • 立体定位仪:用于固定动物头部,确保打击部位的准确性。
    • 其他辅助材料:如剃毛器、消毒棉球、碘伏消毒液、生理盐水、无菌纱布、加热垫等。
  3. 实验试剂

    • 麻醉剂:如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剂量需根据动物体重计算。
    • 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用于预防感染。

二、手术步骤

  1. 麻醉与固定

    • 按照动物体重计算麻醉剂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或气体吸入的方式进行麻醉。
    • 待动物麻醉后,将其头部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调整位置使头部处于水平状态。
  2. 备皮与消毒

    • 使用剃毛器剃去动物头顶部的毛发,用碘伏消毒液擦拭手术区域。
  3. 手术暴露颅骨

    • 沿头皮中线做一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筋膜和肌肉,暴露颅骨。
    • 使用牙科钻或高速颅骨钻在颅骨上钻一小孔,并扩大为骨窗。骨窗的位置和大小根据实验需求确定,通常位于大脑皮质运动区或感觉区。
    • 在钻孔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避免损伤硬脑膜和脑组织。
  4. 安装打击装置

    • 将外周导管(或套管)固定在骨窗上方,确保导管与颅骨表面垂直。
    • 将撞杆置于硬脑膜上,确保撞杆头端与硬脑膜接触良好。
    • 将下落击锤放入外周导管内,调整击锤的高度和重量,根据实验需求设置不同的打击力度。
  5. 实施打击

    • 迅速释放下落击锤,使其自由落体撞击撞杆,进而打击硬脑膜和脑组织。
    • 打击后,立即观察动物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体温等。
  6. 缝合切口

    • 使用缝合线逐层缝合皮下筋膜和肌肉,关闭颅骨骨窗(如需要)。
    • 用碘伏消毒液擦拭伤口周围,防止感染。
    • 将动物放置于加热垫上,保持体温恒定,直至其苏醒。

三、术后护理

  1. 密切观察

    • 术后应密切观察动物的生命体征和行为变化,如呼吸、心率、体温、精神状态、活动能力等。
    •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2. 预防感染

    • 术后可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如腹腔注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等。
    •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3. 营养支持

    • 术后应给予动物充足的营养支持,促进其恢复。
    • 可根据动物的具体情况,调整饲料种类和喂养方式。

四、模型验证与评价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如1天、3天、7天等),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对动物进行评分,以评估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2. 病理学检查

    • 在术后适当时间点,处死动物并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 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等方法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如神经元损伤、水肿、出血等。
  3. 其他指标检测

    • 根据实验需求,还可以检测动物的脑血流量、颅内压、炎症反应等生理指标。
    • 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成功建立,并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五、注意事项

  1. 无菌操作

    •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导致实验失败。
  2. 手术技巧

    • 手术过程中应轻柔操作,避免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
    • 打击力度和位置需准确掌握,以确保模型的成功建立。
  3. 动物福利

    • 应关注动物的福利状况,尽量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
    • 实验结束后,应按照动物伦理要求妥善处理动物。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成功构建重物自由落体法脑外伤模型。该模型在脑外伤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治疗方法和康复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